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物理动量知识点总结-2017高考物理动量
tamoadmin 2024-10-2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2.备战明年高考应注意什么3.2021年粒子物理学热点回眸(下) | 回眸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所以复习好高考地理大气的 运动知识 点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 1、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
1.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2.备战明年高考应注意什么
3.2021年粒子物理学热点回眸(下) | 回眸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所以复习好高考地理大气的 运动知识 点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
1、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压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2、一个地方的气压值经常有变化,笔画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3、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4、单位高度气压差(铅直气压梯度)表示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 单位气压高度差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气压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
5、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的。
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根据空气运动的状况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况:
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 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 空气垂直运动
6、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7、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8、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Z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
9、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10、温压场不对称系统:是指地面的高低压系统中心同温度场的冷暖中心配置不重合的系统。
11、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12、气压梯度力是产生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3、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平行于等压线,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14、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着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5、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16、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高,不论风向如何变化,高层风总是愈来愈趋向于热成风。
17、白贝罗风压定律:摩擦层中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18、近地面层中,白天风速增大,午后增至最大,夜间风速减少,清晨减至最小;摩擦层上层则相反,白天风速小,夜间风速大。风的日变化,晴天比阴天大,夏季比冬季大,陆地比海洋大。
19、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作用 地球自转作用 地表性质作用 地面摩擦作用 20、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而直接原动力。
21、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平均纬向环流 平均水平环流 平均经圈环流
21、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是盛行着以极地为中心的旋转的纬向环流,也就是东、西风带。对流层的中上层,除赤道地区外,各纬度几乎是一致的西风,而且西风跨越的纬距随着高度在扩大。
22、近地面层的纬向环流分布:
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的东风带,也称极地东风带。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低压和北太平洋低压的向极一侧,其厚度、强度都是冬季大于夏季。 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也称盛行西风带。
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东风层,称为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
23、水平环流是指纬向环流收到扰动(主要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以及地面摩擦和大地形作用所应起的)后发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24、在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大尺度的平均槽、脊。如1月份500百帕等压面上有三个平均槽:东亚大曹、北美大槽、欧洲浅槽。
25、在中高纬的对流层低层,由于地表海陆性质差异和地表起伏不平所引起的热力、动力变化,则表现为一个个巨大的高低压系统:
1月份北半球: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7月份北半球:亚洲南部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26、平均经圈环流是指在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北半球有三个镜经向环流圈: 低纬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冷流圈。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高考地理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类。具体区别如下:
(1)根据冷暖气团的概念区分。气团温度比它所经过地区气温高(或低)的,就是暖气团(或冷气团)。
(2)根据源地的纬度高低和气温高低区分。形成和来源于较高纬度的气团一般是冷气团,反之则是暖气团。
(3)根据气团形成以后的移动方向区分。自较低纬度地区移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气团,是暖气团;反之则是冷气团。因此,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自北向南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南半球则反之。
锋面: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狭窄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 面相 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即锋的形成: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不同性质气团之间形成的过渡层,叫做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比较快,常带来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比较慢,可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锋面的三大特征
①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
②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
猜你喜欢:
1.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2. 关于?大气?高考地理必背直至点
3. 高考地理太阳系八大行星知识点整理
4. 2017高考地理大气环流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5. 地理高考重点总汇
备战明年高考应注意什么
语文:备考仍需回归语文本质,提升思辨能力
2017年语文全国卷I在2016年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题型,增加了现代文阅读题量和古诗鉴赏的考点,提升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强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考生来说,想要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重视三点:一是回归课本,梳理课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二是对材料的整体性把握,例如材料作文,需要整体把握内容与含意,不能片面甚至割裂材料;三是注重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对作品深层次的意蕴把握,对作文材料的含意上升到哲理和文化层次。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回归语文本质,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升阅读与写作速度,并且增强表达能力的训练。
数学:加强全国卷模板式训练
2017年理科数学虽然试题的整体难度有所降低,难点也还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但想拿高分并不容易。在备考方面,新一届高三学生更要加强全国卷模板式训练,要达至全面覆盖且滚瓜烂熟的状态。
文科数学在降低起点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在立足基础的同时,着力内容创新;在突出导向的同时,确保甄别功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彰显课程理念。在备考方面,新一届高三学生不应放松心态,应更要加强全国卷模板式训练,为明年可能的难度调整,做好充足准备。
英语:着力提升语篇能力
建议同学们备考时着力提升语篇能力。2017年全国卷笔试各题型均体现了对语篇能力的考查。同学们在平常的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寻找篇章的逻辑语义联系,提高对语境线索和篇章连贯的敏感度。同时,应广泛涉猎多元化题材,积累中外文化知识。
理综:提高计算能力
今年理综物理、化学、生物3科难度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全卷计算量大,对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要求高。考查形式更为灵活,新情景、新说法、新概念、新形式多有出现,信息迁移要求高。
物理科目:强烈建议目前高一高二备考生:一是提高计算能力;二是更多关注“动量定理”的使用。
化学科目:备考建议有三点:一是拓展课外知识,了解新名词;二是加强计算能力;三是强化选修三的学习。
生物科目:建议准高三们要注意多深挖课本中实验,加强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今年高考文综整体难度有所提升,但全卷命题接地气,命题规律也有迹可循。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
政治科目:建议2018年的准考生在重视课本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平衡好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时事热点的关注。
历史科目:对明年高考的考生来说,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及答案设置的“套路”常常是有迹可循的,日常训练中可参考历年真题,找出规律。同时,相较于以往的广东卷,全国文综历史卷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对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充分体现了 “文史不分家”的特点。
地理科目:高一高二在备考时,一是落实主干知识,拒绝“记硬背”。地理对“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二是注重能力培养,积累“地理术语”。高考答题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重视地理能力培养。例如,计算能力、等值线的判读、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三是强化图文信息获取,提高信息分析能力。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图表篇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文字阅读,做题时就要细致地研究题目的文字提示,往往有些不起眼的字句都能成为解题的关键,可谓“字字珠玑”。当然,图表的阅读也是不能轻视的,每幅图都要看清楚图名、图例等基本点。四是精选试题,限时训练。跳出“题海”,把有限的精力花在优质的题目上
2021年粒子物理学热点回眸(下) | 回眸
缪子反常磁矩研究
缪子 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 第二代带电轻子 ,在标准模型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缪子的磁矩与自旋具有一个比例系数 gμ ,根据狄拉克方程的预测, gμ 为2,然而由于量子涨落的存在, gμ 因子还需要进行 量子辐射修正 。
目前关于缪子磁矩的讨论都围绕此修正的大小进行,一般被称为 反常磁矩 aμ 。
在标准模型的框架内,反常磁矩的计算一般被分成: 量子电动力学 、 电弱相互作用 、 强子真空极化 以及 强子光-光散射 。
反常磁矩的 首个量子电动力学修正计算 是由斯温格在1948年针对电子完成,a=0.00116 0.1%。
>>>
缪子反常磁矩首次被测量是在1957年。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提出了“ 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后莱德曼团队在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同时也间接获得了 与零相符的一个实验结果 , aμ =0.0 0.1。
之后通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系列实验以及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Muon g-2实验的多年测量,其精度达到了 低于百万分之一级别 的0.54 10^-6。
此时,基于标准模型的理论计算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精确度,但比测量值还要小2.7个标准偏差,暗示可能存在着 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粒子物理的理论家和实验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的精度。
>>>
缪子反常磁矩的 大理论团队 自2017年开始分别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召开工作会议,在2020年中旬,发布了大家达成共识的理论值,此值和实验值两者之差已经达到了 3.7个标准偏差 。
实验方面,从2009年起,便有2个团队规划利用2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提高测量精度,分别是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简称费米实验室)的 Muon g-2实验 和 强流质子加速器研究联合装置 (简称J-PARC)的 Muon g-2/EDM实验 。
费米实验室研发了 性能更好 的电磁量能器和磁场测量核磁共振探针以及其他仪器的改良,而J-PARC采用的是不同的缪子动量、缪子束流的 储存方法 以及衰变电子的 测量方法 。
>>>
费米实验室的Muon g-2合作组于2009年成立,2017年中旬完成实验搭建之后,开始实验试运行,最终 在2018年采集到第一批物理数据 (Run-1)。
反常磁矩的物理分析主要分成: 缪子自旋的反常进动频率 ,通过测量正电子数量随时间的振荡获得; 储存环的磁场分布 ,通过安装在储存环上下的核磁共振探针和在储存缪子束流区域扫描的核磁共振探针台车获得; 缪子束流在储存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通过径迹探测器的测量和束流动力学模拟的对比获得。
Run-1数据于2021年4月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系列期刊上, 精确度为迄今最好 ,结合BNL的测量值后,实验理论差异则达到了 4.2个标准偏差 。
在费米实验室发表结果的同时, 基于格点QCD计算强子真空极化(HVP)对反常磁矩贡献 的BMWc团队也在 Nature 发表了最新计算结果,表明理论实验只有 1.6个标准偏差 的差异,且计算值与其他基于色散关系的理论值有 3.7个标准偏差 的差异。
目前其他格点QCD团队正在验证这一新结果的计算和系统误差的估算,希望在近期可以解决理论值之间的矛盾。
费米实验室的Muon g-2实验目前正在采集 第5批数据 (Run-5),计划至少还会运行1年,并且从Run-6开始转向测量负缪子的反常磁矩。
此外,Muon g-2实验的数据也可以用于寻找 缪子的电偶极矩 以及与缪子有耦合的 超轻暗物质 。
>>>
与此同时,J-PARC的Muon g-2/EDM实验也逐渐步入正轨,通过 产生缪子偶素 和 激光离子化 的方法产生冷缪子,然后对其进行反常磁矩精确测量。
在2018年实现了利用RF谐振腔加速缪子后,在 缪子偶素的生产额 、 缪子加速束流线 、 径迹探测器模块 等方面已经获得重大进展。
该实验计划于2027年开始取数,以不同的测量方式互相验证费米实验室的测量结果。
>>>
2021年是缪子物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预计2022年,美国和日本的反常磁矩实验将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为揭开缪子反常磁矩之谜做出贡献。
重味与强子物理研究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三代轻子与规范玻色子具有相同的耦合强度,这被称为“ 轻子普适性 ”。
检验重味强子衰变中的“轻子普适性” ,是搜寻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B工厂 (Babar实验与Belle实验)此前检验了底介子 B +衰变中的轻子普适性,测量了所谓的“ RK ”, 未发现与标准模型预言偏离的迹象 。
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 2014年发布的测量结果与标准模型预言有2.6倍标准差的偏离,2019年利用更多的数据提高测量精度后,仍有 2.5倍标准差的偏离 。
2021年,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进一步提高了 RK 的测量精度,结果与标准模型预言有3.1倍标准差的偏离, 可能是新物理影响的迹象 。
>>>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仅有4种可以 在正反物质粒子之间“振荡” 的粒子,而正反粒子“振荡”是 量子力学重要性质 的体现。
中性粲介子 D 0振荡频率更小, 在实验上难以测量 ,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于2013年才在实验上确立其振荡属性。
2021年,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测量了决定中性底介子振荡频率的物理量——2个质量本征态的质量差,这是实验上 首次确立中性粲介子2个质量本征态的质量差 。
>>>
强子谱研究 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夸克模型和强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的前沿热点课题。
继2003年Belle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 X (3872)粒子以来,实验上发现了一系列的 奇特强子态 ,其中一些粒子带电,不可能是传统的电中性的重夸克偶素。
2021年,实验上又发现了新型的奇特强子态,奇异隐粲四夸克态 Zcs (3985), Zcs (4000), Zcs (4220)和双粲四夸克态
>>>
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在
反应过程中,在
和
的质量阈值附近发现一个
增强结构 ,需要引入新的四夸克态候选者 Zcs (3985)来解释。
>>>
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通过对底介子的衰变道进行振幅分析,在粲夸克偶素 J / ψ 和带电 K 介子组合的不变质量谱中发现 明显的增强结构 。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系统存在2个共振态结构 Zcs (4000)和 Zcs (4220)。
Zcs (4000)的质量与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的 Zcs (3985) 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而宽度大1个数量级,它们是否是同一个粒子,有待理论与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于2017年发现了双粲重子
这一发现使得 对于含2个相同重味夸克的奇特态的研究 成为新一轮理论热点。
在实验方面,LHCb实验国际合作组于2020年发现了由2对正反粲夸克组成的 X (6900);2021年,在 D 0 D 0 π +的不变质量谱中发现一个 新的共振态 ,这是由 D *+介子与 D 0介子组成的分子态,还是紧致型四夸克态,有待理论与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
在 理解核子结构 方面,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对类时空间中子的电磁结构进行了精确测量,发现光子与质子耦合比光子与中子耦合更强,从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 光子-核子耦合反常问题 。
同时,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 周期性振荡结构 ,其振荡频率与质子相同,相位接近正交。暗示核子内部存在尚未理解的 动力学机制 ,有待理论与实验进一步研究。
高能量前沿希格斯物理、
电弱物理与新物理寻找
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预言的 质量起源粒子 ,是电弱对称性破坏机制的 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标准模型中 最后一个被发现的粒子 。它的发现补全了标准模型的理论框架、提升了人类对于粒子物理微观世界的认知。
在后希格斯发现时代, 精确测定希格斯粒子的性质 、研究希格斯粒子与其他标准模型粒子的 作用机制 以及通过希格斯作为探针来寻找 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 成为高能量前沿对撞机实验研究的核心之一。
>>>
希格斯粒子的寿命很短,它的存在只能通过具体的 衰变末态 进行测量。
ATLAS与CMS国际实验合作组基于LHC Run-2实验数据,联合希格斯的主要衰变道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产生模式的反应截面和衰变分支比,以及耦合参数等。
以ATLAS结果为例,最终全局拟合获得希格斯粒子总体信号强度为1.06 0.06,测量误差相比以前实验结果有显著的改善, 在误差范围内与标准模型预言吻合 ,是2021年度标准模型希格斯测量的重要代表性进展。
>>>
双希格斯过程 是LHC上希格斯产生的稀有过程,对于 探索 希格斯自耦和机制、研究希格斯势的形状、 探索 反常自耦和及双希格斯超标准模型共振态新物理有着重要意义。
ATLAS与CMS合作组在该研究方向上深耕Run-2 13 TeV对撞数据,获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ATLAS标准模型双希格斯联合测量(a)与CMS双希格斯共振态新物理最新实验限制(b)
>>>
此外, 希格斯衰变宽度与寿命测量及离壳衰变研究 至关重要。
CMS合作组基于希格斯双Z玻色子衰变道,给出了离壳希格斯的实验证据和希格斯宽度测量的最新结果, 与标准模型预言高度吻合 。
作为希格斯复杂衰变道的未来挑战之一, 二代费米子汤川耦合研究 至关重要,继希格斯缪子衰变道测量取得突破后,ATLAS于2021年完成了粲夸克衰变道的完整测量研究。
>>>
ATLAS与CMS实验中三玻色子产生过程与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探测器示意(a)三规范玻色子的强子衰变;(b)轻子衰变过程;(c)ZZ散射示意图;(d)VV散射强子衰变示意图
(1)CMS合作组在 W-玻色子衰变分支比精确测量 中取得重要突破,所获结果首次超过LEP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高精度 历史 结果。在电弱精确测量全局拟合中PDG2020指出了2倍标准偏差,有待实验和理论的进一步论证。
(2)在 电弱稀有过程三规范玻色子产生 研究中,ATLAS和CMS合作组先后获得研究突破,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三规范玻色子协同产生过程。
(3)在 矢量玻色子散射 (VBS)的研究中,ATLAS和CMS实验进一步发现了 W +光子、 Z +光子末态和异号 WW 散射过程,并获得具有很大挑战性的 Z +光子散射过程中微子衰变道散射的首次发现。
(4)此外,ATLAS在 四顶夸克产生稀有过程测量 、CMS在 3 J / ψ 产生测量 等方向均有重要进展发表。
>>>
在新物理现象的实验寻找过程中,ATLAS与CMS实验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 尚未发现足够显著的偏离标准模型的实验迹象 ,相关工作为新物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参考和检验,并为未来理论与实验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引与借鉴作用。
ATLAS与CMS实验关于新物理寻找统计限制的部分结果展示
结论
2021年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热点不断,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目前中国与国际同行一起在粒子物理学科前沿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进一步全面布局如江门中微子实验、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陶粲工厂、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等一系列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的基于加速器与非加速器装置的 未来大科学设施 ,为解锁宇宙物质构成之谜、联系并探秘宏观无穷大与微观无穷小尺度的物理现象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