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考历史考试范围解读,历史高考考试说明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2.江苏09高考说明正式出炉 各科要求详细分析3.如何归纳历史事件的特点4.高考文综复习中如何来分析概括历史特征5.湖南高考三天考试科目安排6.关于 08年的上海高考考纲 的历史考试的考试内容7.高中历史怎么得高分8.高考历史主考哪些今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考点有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与去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没有

1.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2.江苏09高考说明正式出炉 各科要求详细分析

3.如何归纳历史事件的特点

4.高考文综复习中如何来分析概括历史特征

5.湖南高考三天考试科目安排

6.关于 08年的上海高考考纲 的历史考试的考试内容

7.高中历史怎么得高分

8.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高考历史考试范围解读,历史高考考试说明

今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考点有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与去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没有大的变化。文综 难度系数约为0.6

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这样的分值和去年一致,其中必考题为115分,选考题为41分。考生可从中选择三科各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

全卷难度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试题为0.6~0.65,历史试题为0.6左右,地理试题为0.55~0.6,难度系数和去年一致。

思想政治 必考考点有调整

亮点解读:考生要引起注意的是,时事政治部分与去年不同的是,没有特别提出含中共十八大的主要精神;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包括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经济生活》部分,调整了“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等知识点,增加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在《政治生活》部分,减少了“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等知识点。在《文化生活》部分,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点。

考试范围:包括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内容和本学年度时事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0%左右。

历史 部分考点有删减

亮点解读:在“近代中国”部分减少了“中体西用”知识点。

考试范围:包括《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5%。

地理 选修内容约占15%

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以及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选修内容约占15%。

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1.2017截高考大纲新增内容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一、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二、主要修订内容1.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高考评价体系框架、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以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2.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3.凸显育人导向。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4.规范格式体例。

在考试大纲中增加“总纲”,明确考试性质、改革方向、适用范围等。在考试说明中统一各个学科共性的指导语,根据近年来题型的变化,更换题型示例的样题。

三、各学科修订内容语 文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汉 语 1.考试科目名称由“汉语文”更改为“汉语”。2.新增“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并结合汉语的学科特点,确定了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

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由传统的知识化的表述转向能力化的表述。3.调整试卷结构、强化能力立意。

调整I、II卷分值比例,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并根据考生群体的特点增加对读、写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阅读材料由一篇调整为两篇,文体覆盖更全面。

4.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

数 学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历 史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地 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思想政治对学科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

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物 理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2.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化 学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

2.2017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范围物理化学生物什么意思

15%。

高校设限3门科目的,浙江高考不分文理,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除必修内容外还要考加试题,至少都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地理、历史、民办,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

这意味着,此外、地理组合的考生,有了大幅提高、历史,语文,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涵盖23719个专业(类)、高职)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生物,考生选考科目中只要1门对牢、化学。按此计算、生物、物理。

在浙招生的1368所高校公布了选考科目范围。选择物理,只有选考了这门科目的考生才能报考。

考生再根据自身兴趣和高校提出的专业要求、外语是必考科目,就能报考、1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7年的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政治,考生的专业选择面,考生只要对牢1门。有这几种具体情况,考生选考任何3门,比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

选考科目考试中。选考任何三门 至少都可报66%的专业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没有选考科目设限要求的、化学,可选考66%的专业,再次是技术涉及36%,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

2,有多种不同组合。 2017年1、数学、2017年高考中。

而在现行高考中,有500多所高校(主要是独立学院:高校指定1门的,其次是化学涉及64%、政治分别涉及32%、19%,在政治、历史,考生都可报考,可选考95%的专业、地理;指定为2-3门的、生物组合的考生,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

3.2020高考历史预测

与往年不同的是,从2020年开始,将会在京津鲁琼四省市,推行之前已经试点的新高考制度。

也就是说,这四个省市的考生,能够今年走的,尽量不要再留下来参加2020年的高考,毕竟是新旧不同的体制和要求,如果再复读一年,受到影响那是一定的!在浙江和上海市2014年度入学的高中新生,在201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整体的模式已经变成了语数外主科+物理、历史二选一+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4选2的模式。从分值上来说,并非是上海市推行的680分,而是浙江省现在的记分标准,750分满分。

其中主科语数外的分值和往常的全国卷一样,均为150分;物理或历史二选一科目的分值,为一百分;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四选二的高考分数,在高考中的分数同样是一百分。虽然这样看起来,物理和历史还是和改革之前的老高考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分值上没有差别,比如如果真的是对理科感兴趣的同学,依旧可以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科目搭档,这完全就是老式的高考嘛。

实际上并非是如此,能够单独地将物理和历史提出来,自然是考虑到了两个科目的重要性。其实想都不用想,虽然分值依旧是只有一百分,这两门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考核的难度,一定会较之前难上许多。

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十分困难,不过有一点却是完全可以认同的,那就是至少物理和历史所牵扯的内容,不再是现行的基础教育。可能有来自上海或者浙江的读者,会将高考试点前后的物理、历史教材进行对比,然后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请尽管放心,等到2022年,全国的高考新制度都已经推行下去,也就是全国开始使用统一的高考试卷之后,最早2022年、迟则是2023年,物理和历史在高考中的题目,和现在的全国卷相比,将会难出一个新高度。

4.2017年毕业考试历史的范围

南昌中考历史科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思想品德合卷,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分。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南昌中考历史与生物都是每年抽签决定哪一科为必考。

而从明年起,历史就将成为必考科目,且总分增至50分。虽然是开卷,但学生仍需予以重视。

从今年的考试说明来看,南昌在题型方面,由原来的15道选择题调整为12道选择题和3道改错题,分值各1分;综合题题型不变,共3题。“南昌卷与省卷相比,难度系数相对较低,题型和题量上无太大变化,只是在分值设置在有所差异。

明年难度提升、分值增加,要求学生也要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

江苏09高考说明正式出炉 各科要求详细分析

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大多提供新材料作为设问背景,因此,解读历史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考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功。本文立意在于探寻解读历史材料的正确方法,帮助考生提升解题能力。

一、考纲要求

考纲所规定的四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二、什么是 “解读历史材料”和“有效信息”

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得先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1.何谓“解读历史材料”

所谓“解读”,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由此可知,解读历史材料,就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解释,并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认识。解读历史材料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释材料,即材料说明的历史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第二个层面是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得出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

2.何谓“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而获得。

三、历史材料解读的具体内容

解读历史材料,具体来讲,主要是解读出以下这些内容。

1.读懂历史语境,探明原意。所谓“历史语境”,是指与该材料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种史学信息及历史背景的总和。只有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原意(本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41题,材料提供了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以及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的,其历史语境为清朝中国君主专制和18世纪中期至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弄明白了这些内容,就能较好地理解材料中这两幅的意思。

2.概括文字、解释历史材料字面含义。就是把材料的全部字面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摘取可以利用的信息。如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4题,求答项“结尾的简短一章”,即要求解释材料的字面含义。再如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3题,即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违制”的含义。

3.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知识。历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特点(特征)、历史意义(影响)以及历史认识和启示。如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1)小问,“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特点。

4.要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历史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历史现象的表面,我们应透过材料信息的现象,从深层次上进行认识,认清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5.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取舍。在材料中,可能有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非选择题中常见的设问“依据材料……概括……”

四、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方法

1.仔细审读题干设问,寻求思考的维度。在解读材料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审读题干设问。一般来说,命题者会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如设问中常见的“依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特点、变化、原因、影响”,这些试题中的设问就为解读材料确定了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哪些材料是有用的,从而提取出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理解了题干内容与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维度就凸显出来了。如有些设问是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而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到位。

2.认真研读材料,读懂材料意思。在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读正文,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在解读材料信息时,首先弄清楚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然后,用符号(直线或曲线)圈点出关键词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材料四文字量约245个字,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宪法”“总统”“国会”,就可以知道该材料所要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三权分立问题,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应该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然后再寻找相关有效信息进行说明,解答问题就容易了。

3.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根据命题的思维过程,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会先确定命题主题,然后再去选取材料。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们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切不可把它们割裂开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0题,材料一叙述了汉代丝绸之路、宋代指南针、清政府采取“海禁”方法,材料二叙述了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洋务派创办的轮船相关企业、发展海洋渔业等,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对海洋的利用来选材,其主题也就明了了。

4.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材料时,一定要边读材料,边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要处理好材料,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第二类是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这类材料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让考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必须依照材料的内容进行解读。此类题的设问结构一般是“根据材料,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信息,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

5.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来处理信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肯定会受到时代、阶级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第一,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第二,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信息,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如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3)小问,“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就是要求我们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如何归纳历史事件的特点

(记者 陈洁文)昨天,江苏2009年高考说明正式出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表示,江苏2009年高考说明将是广大考生复习迎考和教师教学的参考,同时也是明年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分别对语、数、外、理、生、化、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命题思想、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典型题示例作出了详细的解读。

 六门选修科均采取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试卷也都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命题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测试为导向。本报特地在第一时间邀请扬州为考生解读2009年高考说明6门科目,同时给出复习建议。

 语文

 减掉14行文字量,加强主观题考查

 考试范围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根据江苏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必考、选考和加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内容比例

 必考内容:1.现代文阅读,4题,23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2.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题9分,古文翻译题10分,古诗鉴赏简答题10分,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3.语言文字运用,4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4.写作,1题,70分。

 选考内容: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的题目。1.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加考内容: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1.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其中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2.名著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题,15分。包含要点归纳题和表述题。

 试卷难易

 易30%、中50%、难20%。

 解读

 王安琪(市教研室)

 1.主要变化:缩减高考试卷长度,加强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主观题的考查力度。

 2.2009年高考语文卷(160分卷)的题量由2008年的20题缩减为18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由5题变为4题,总分由18分减为15分。其中语音题、病句辨析题和词语运用题3道选择题只考其中的两道题(语言运用中其他考点不变)。选考题议论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两道主观题不变,原来两道选择题减少1道题,总分由18分减为15分。这样一来,2009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至少要减掉14行的文字量。

 3.与2008年比,题目减少了,但试卷总分不减,被减题目的分值主要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里。其中古诗鉴赏题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1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23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还是4道题,1道题5分,其他3道题各6分。另外还有1分加在文言翻译上,原来的9分增加到10分。所以,就整套试卷看,减题不减分,就增加分值的部分看,加分不加题。

 4.现代文阅读部分表述比2008年更科学些,特别是对探究题的要求,分类清晰。

 备考建议

 1.复习时要牢记以不变应万变的信条,夯实基础。

 2.考生需要非常重视文本的阅读理解。尊重文本,看清题目,从文本中找依据。

 3.2009年考试明确说明考三种文体:记叙、议论和说明。在复习过程中,要练好这三种文体的写作基本功。

 数学

 考查知识点未发生变化

 考试范围

 数学试题由必做题与附加题两部分组成。选修测试历史的考生仅需对试题中的必做题部分作答。选修测试物理的考生需对试题中必做题和附加题这两部分作答。必做题部分考查内容是高中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附加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以及选修系列4中专题4-1《几何证明选讲》、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只需选考其中两个专题)。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必做题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附加题部分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试题类型:试题分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

 ■内容比例:必做题:由填空题和解答题两种题型组成,填空题14题,约占70分,解答题6题,约占90分。附加题:由解答题组成,共6题,必做题2题;选做题4题,考生可从中选两题作答。

 试题难易

 必做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组成。所占分值比例大致为4:4:2;附加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组成,所占分值比例大致为5:4:1。

 解读

 章轶群(扬州中学)

 2009年高考说明与2008年基本没有变化。在考试内容上,考查学生知识的要求都未发生变化,必做题以及选做题的内容也未发生变化。

 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复习,特别要熟悉教材。

 2.要重视对填空题进行专项训练。高考数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填空题,填空题要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训练和做题时间的控制,14题填空应控制在40分钟之内。

 3.解答题方面,可对直线和圆及椭圆、数列、基本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专项训练。

 英语

 新添120个单词,任务阅读要求明确

 考试范围

 参照《英语课程标准》、《全国考试大纲》以及我省的《普通高中(英语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制定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英语科考试内容和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听力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提示和要求进行书面表达。

 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试卷难易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其中以中等题为主。

 解读

 张兆祥(扬大附中)

 2009年《考试说明》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要求和2008年相同,词汇量和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分别还是3500个和400-500个,但词汇内容在2008年词汇基础上进行了少量的调整:

 1.新增《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单词120个,在词汇表中已用*号标出。

 2.删去2008年词汇表中的40个单词。

 3.任务型阅读的要求。2008年《考试说明》中示例了三种要求,而2009年《考试说明》中,只示例了任务型阅读所要填写的两种表格类型:表格式和结构图表,但用了同一个要求:根据所读内容在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个空格只填1个单词。

 从这细化推测,2009年《考试说明》就任务型阅读的要求基本上给了明确的要求,不会出现2008年考试说明出来后,很多人都猜测2008年高考会用哪种要求的现象。

 备考建议

 1.复习、教学要吃透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精神,关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的变化,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

 2.加强对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列出的3500个单词及课本重点词组和短语的复习,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对新增的词汇进行练习和应用。

历史

 必做题增至100分,必修内容调整较多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1)、历史(2)和历史(3)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试卷结构: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必做题:以必考内容为命题范围。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非选择题3—4题,约40分。选做题:以选考内容为命题范围。由4题组成,一题对应于一个选考内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题作答。每题约10分,合计20分。

 ■内容比例:必做题约占84%,选做题约占16%。

 试卷难易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三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解读

 方云华(扬州中学)

 1.从试卷结构的分值安排看,必做题(考查必修部分内容)的分值由2008年的96分增加到100分(约占84%),选做题(考查选修部分内容)的分值则由2008年的24分降至20分(约占16%),体现出2009年历史科高考注重对必修内容的考查。必做题增加的分值安排在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的考查内容和范围没有变化。

 2.从考查内容看,必修部分有较多调整,主要是补充和增加了一些考查内容,其中古代史部分增加较多,如“西周的建立”、“秦朝的统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等,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等,现代史部分则增加了“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等;说明中部分内容的表述也有变化,体现了考查的侧重点有调整,如“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选修内容方面,“历重大改革回眸”仍考查六个改革,相比2008年,删除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加了“王安石变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也仍考查19个人物,相比2008年,删除了“恩格斯”,增加了“克伦威尔”。

 备考建议

 1.加强对必修内容的重点复习,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都要充分识记和理解。

 2.对选修内容做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复习。

 3.继续强化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同时注意提升对非选择题的训练。

 物理

 延续稳定,但特别注重联系实际

 考试范围

 要考查的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等部分。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4个模块;选考内容有3个模块,考生须从3个选考模块中任选两个模块作答。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试题类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选择题中,包含四选一的选择题和四选多的选择题,并明确区分;简答题用于考查实验和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只出现在简答题中)。

 ■内容比例:必考模块约80%;选考模块约20%;实验(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15%左右。

 试题难易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三个选考模块内容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

 解读

 冯小秋(扬州中学)

 1.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测试内容范围、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方面没有大的修订,说明2009年的高考将延续稳定的态势。

 2.与2008年比,今年在分析与综合能力中提到了“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所以考生应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比如神舟七号等当前与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测试内容中有几个变化:(1)探究实验增减各一个:删去了“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增加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考生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课本上本实验滑动变阻器用的是限流接法,而在前几年的江苏考题中本实验用分压接法才算正确。(2)考试内容由114个考点变为110个考点,主要是原来的“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应用”合并为1个考点“传感器”;选修3-3中能源与环境、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合并为1个考点;选修3-4中删去了“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在狭义相对论中增加了同时的相对性、长度的相对性、质能关系。选修3-5中合并了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两个考点。(3)在测试要求上发生变化的有选修3-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由Ⅱ级要求降为Ⅰ级,对这一实验的要求有所降低。(4)在典型题示例中,共选用了17个示例,其中单选题、多选题各5题;简答题3题:公共必做的实验题2题,模块

 题1题(包括三个模块各1小题);计算题4题。

 备考建议

 1.复习时,要重视回归教材,一定要通读课本,对课本上的物理思想方法、公式推导、规律应用等都要特别重视。

 2.对于物理学习的两条线要清楚,即“力”和“能”两条线,涉及力的问题,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涉及能的问题,要用功能关系、能量守恒来解决,这两条线贯穿于力学一直到原子物理的高中全部内容。

 3.要掌握常用的分析方法,如受力分析方法、运动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状态分析方法、电路分析方法、光路分析方法、图象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能量分析方法,题目千变万化,方法不离其宗。 

 化学

 三大变化,更富时代气息

 考试范围

 2009年化学科(江苏卷)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4个课程模块的内容。选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的试题作答。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试卷结构: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试卷分值比例为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为60%。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分值比例为必考部分约90%,选考部分约为10%。

 ■内容比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约32%;元素及其化合物约20%;有机化学基础约18%;化学实验约18%;化学计算约12%。

 试卷难易

 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解读

 赵华(市教研室)

 1.个别知识要求有升有降。如“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由原来的“认识”层次调整为“理解”;“胶体”由“了解”调整为“知道”;“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由“知道”调整为“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由“了解”调整为“知道”等。还删除了“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典型题示例时代感增强。示例题增加了1个选择题,主要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要强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明确了选择题的总题量约14题不会变化。调整的6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都是近2年的江苏高考题,增强了新说明的时代感。

 3.综合应用及素养考查有加强的趋势。

 备考建议

 1.进一步关注基础知识,狠抓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常见有机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2.适当调整纯理论的复习时间,降低计算部分的复习难度,但计算能力和技巧仍需要强化。

 3.复习中科学训练,使用的训练内容要精致,避免无效劳动。不要过分热衷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固有的规律,必须遵循,不能赶时髦、追新潮,抓准、夯实学科根基是应考根本之法。

 政治

 经济生活占试卷25%的内容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时事政治”。选考内容为“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两个模块,考生可根据本人的选修情况,选考其中一个模块。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内容比例:经济生活约25% 、政治生活约15%、文化生活约15%、生活与哲学约25%、时事政治约10%。选考部分(经济学常识或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约10%。

 试卷题型及比例

 单项选择题:55%(33题,每题2分,共66分)。简析题:30%(必做题2题,选做题2题选做1题,每题12分,共36分)。探究题:15%(1题,18分)。

 试卷难易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地理

 难题占比20%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由共同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考内容由选修课程中的“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四个模块组成,考生可根据本人的选修情况,在选考的内容中,选择其中两个模块的题目,对题目要求作答。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要求。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试卷结构:选择题分为18道单项选择题和8道双向选择题,均为必做题,满分60分。综合题共60分,其中必做题满分40分,选做题满分20分(选做题4道,每位考生只需做2道)。

 ■内容比例:自然地理约40%—60%;人文地理约40%—60%;必考内容约85%;选考内容约15%,试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

 试卷难易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者比例大致为:3:5:2。

 生物

 实验占25%,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考试范围

 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A等级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B等级为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均须理解,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获得正确的结论。C等级为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也依次为a、b、c三个等级。a等级为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b等级为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c等级为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试卷结构: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和非选择题(8—9题,共计65分)三部分。

 ■内容比例:生物学理论约75%;生物学实验约25%。

 试题难易

 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高考文综复习中如何来分析概括历史特征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x0d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x0d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x0d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x0d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x0d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x0d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x0d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x0d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x0d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x0d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湖南高考三天考试科目安排

什么是历史特征?历史特征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 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 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 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 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关于 08年的上海高考考纲 的历史考试的考试内容

湖南高考三天考试科目安排如下:

2023湖南高考三天。2023湖南高考考试时间是6月7日——6月9日。

1、湖南省国家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时间:6月7日全天、6月8日下午。

湖南2023年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使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试卷,其中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外语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外语选考语种为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的一种。

2、湖南省高考选择性考试。考试科目:历史/物理(二选一)、政治、地理、生物、化学;考试时间:6月8日上午、6月9日全天

湖南2023年高考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8日-9日,每科考试时间为75分钟,选择性考试由湖南省自主命题。

3、详细的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6月7日,语 文(9:00-11:30)、数 学(15:00-17:00);6月8日,物理/历史(9:00-10:15)、外语(含听力)(15:00-17:00);6月9日 ,化学(8:30-9:45)、地理(11:00-12:15)、思想政治(14:30-15:45)、生物(17:00-18:15)。

湖南高考填报志愿说明:

1、湖南普通类本科批设“特殊类型志愿”栏和“普通志愿”栏,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队和中南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在“特殊类型志愿”栏中填报。普通类非定向计划、普通类定向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民族班计划、预科班计划等其他招生在“普通志愿”栏中填报。

2、“特殊类型志愿”栏设1个院校志愿,“普通志愿”栏设45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体育类本科批设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湖南专科提前批设“平行志愿”栏和“单个志愿”栏,定向培养军士计划在“平行志愿”栏中填报,除此以外的其他计划在“单个志愿”栏中填报。

3、同一次填报时,平行志愿和单个志愿不能同时填报,采用单个志愿的公安、乘务、航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土化人才培养、农技特岗生、水利特岗生、林业特岗生等类别之间不能兼报。“平行志愿”栏设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单个志愿”栏设1个院校志愿。

高中历史怎么得高分

废话不多说,上原题及答案~~

2008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打字:周琪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5.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一律以A组计分。“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分叉部分

A组(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A《史记》 B《三国志》 C《汉书》 D《资治通鉴》

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9.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10.“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波义耳

C拉瓦锡 D哥白尼

11.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2.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B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D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3分)

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对腓尼基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尚未解读的象形文字 B它是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文字

C它是已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文字 D它是从拉丁文改造来的文字

2.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A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 B农民要向地主缴租

C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 D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3.右图表示的是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5.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6.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7.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率熊、罴、貔、貅、貔、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段记载反映了黄帝部落的

A自然崇拜 B灵魂崇拜 C祖先崇拜 D图腾崇拜

8.下图所示是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以下对这些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第①阶段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

B第②阶段商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C第③阶段大量劳动力聚集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

D第④阶段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9.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妙 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自由选择科目

10.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

A英国、法国 B英国、西班牙

C法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

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13.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③攻占巴士底狱 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14.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 B威廉一世 C兴登堡 D威廉二世

15.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分)

17.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7分)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2分)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3分)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旧石器时代用作工具的石块与天然石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更加经久耐用 B有人为加工痕迹

C靠近考古遗址 D更加圆润细腻

19.四位学生在看完一场战争片后展开议论 。

甲说:我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应该受重罚

乙说:我也反对战争,销毁一切武器才是最要紧的

丙说: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战争根源

丁说:我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要轻言战争

以上与孙武观点相吻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A议会 B三级会议 C教会 D大陆会议

23.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24.1870年由法国人主动发起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最愚蠢的一场战争”的是

A七年战争 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5.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26.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27.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28.“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30.科学家竺可桢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人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31.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32.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3.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8分)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2分)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4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2分)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35.美国建国以后,棉花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右图,回答问题:(8分)

(1)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2分)

(2)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3分)

36.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37.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38.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30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

3.论述要层次分明 :

4.叙述要通顺流畅

2008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D B C C A C A C D C D D

B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B D D A D D C A D C C A C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D B C A A B A B C B A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以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16A.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17A.(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16B.(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岸的古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

(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

(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17B.(1)德国俾斯麦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

(2)内容:在教育、健康、住房、失业、退休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特征: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实现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

33.(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它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34.(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35.(1)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持续增长。

(2)奴隶制不断扩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对立加剧;美国社会走向分裂。

(3)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1861年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随后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奴隶制度被废除。

36.(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37.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井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38(共30分)

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本题每卷至少应由两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

(1)主题:能够依据题目要求。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叙述:文字通顺流畅。

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历史这一学科,很多同学都认为背的多,记得牢就一定能的高分,其实不然,在历史考试中,尤其是在答大题的时候,都是有技巧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怎么得高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

1、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 文化 背景等。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原因

(一)原因主要包括内因(主观)、外因(客观)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3、目的,动机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1、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2、性质与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三、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1、历史作用

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是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方面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来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国内)影响,也有对外(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一些。

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

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来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 经验 、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到某件事情的意义怎么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高中历史怎么得高分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最后一年该如何拿高分的提分秘诀

★ 高三历史拿高分有什么窍门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文科生必读高分技巧

★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的方法

★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的技巧

★ 高三历史拿高分的技巧介绍

★ 高考历史高分技巧

★ 历史考试高分方法

★ 高分学霸教你如何学历史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文章标签: # 历史 # 内容 # 材料